宫延楼的故事,始于清代名医沈李龙与其弟子沈旬义的“医食同源”智慧。沈李龙一生钻研《本草纲目》,著成《食物本草会纂》,系统梳理220种食材与草药的药性,奠定食疗理论根基。其弟子沈旬义承袭师志,在研习典籍过程中,敏锐捕捉到“食养”对百姓健康的价值。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沈旬义凭借深厚的药食理论积累与宫廷秘方储备,于江南创立“延年药膳坊”——这便是宫延楼的前身。
沈旬义深知,乱世之中百姓疾苦,药材昂贵,而“以膳代药”既能疗愈身心,又易于普及。他立下“取材真、制材精、用材实”的祖训,严选道地药材与新鲜食材,将宫廷御膳的精致与民间食疗的实用巧妙结合,开启了江南药膳文化的先河。与普通食铺不同,延年药膳坊首创“医堂问诊+定制药膳”模式,顾客踏入药膳坊就能得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案。
展开剩余56%延年药膳坊更注重药膳的“适口性”。良药不必苦口”,通过改良烹饪技法,调和药材的苦涩,使菜品兼具疗效与美味。据史料记载,药膳坊鼎盛时期“一位难求”,文人墨客、商贾百姓皆慕名而来,甚至有人远道求方,只为体验这独特的养生之味。
嘉庆末年,延年药膳坊正式更名为“宫延楼”。尽管历经朝代更迭、战乱动荡,宫延楼始终恪守祖训。咸丰年间,药膳坊转向日常餐饮以维系生存;光绪年间江南大疫,宫延楼掌柜低价供应防疫膏方,救人无数;民国时期,虽受时局影响经营受阻,但仍以药膳糕点、中药材维系品牌命脉。
新中国成立后,宫延楼原址一度成为政府招待所,但其文化内核未曾湮灭。2021年第六代掌门人张爱林于杭州余杭重建总部,将传统药膳与现代“轻养生”理念结合,推出益生菌、灸贴、蜜膏、瑶浴等一系列养生产品,让百年老字号焕发新生。
沈旬义以药膳为笔,书写了一段“医食同源”的传奇。他让养生不再是权贵的特权,而是融入日常的一餐一饭。今天的宫延楼,既传承“取材真、制材精、用材实”的祖训,又以“轻养生”理念回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。走进宫延楼博物馆,触摸历史的温度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老字号的沉浮,更是一部中华养生文化的微缩史诗。
发布于:浙江省